樂行診所台南身心科介紹

伴你.樂行,無論前方風景。樂行診所就是你的旅伴。台南身心科-成人兒童心理治療身心科診所,台南身心科李吉特醫師專長一般精神科(憂鬱、焦慮、自律神經失調、睡眠障礙、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失智)、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學習障礙、發展遲緩、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透過台南身心科溫暖同理的溝通、精準判斷與具體行動, 帶領你穿越旅途的僵局,即使暫時脫離軌道也沒有關係,我們將會陪伴 你探索「心」的導航,尋找不同風景的平衡點,在這趟名為生命的旅行中 – 快樂前行。台南身心科精神科診所位於台南市仁德區中正路二段1116號。電話:(06) 2705633。

台南身心科門診時間



李吉特醫師台南身心科診所

專長:
一般精神醫學(憂鬱、焦慮、自律神經失調、睡眠障礙、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失智)、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學習障礙、發展遲緩、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經歷: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研修醫師。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 精神科主治醫師及兒童心智科主任。
嘉南療養院 精神科主治醫師。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南區副秘書長。
台南藝術大學駐診諮詢醫師。

什麼樣的情況或是症狀才需要看台南身心科。

1. 心理壓力與焦慮問題:持續不斷的焦慮、憂鬱、失眠、嗜睡、偏頭痛、恐慌症、社交恐懼症等。
2. 情緒不穩定:憤怒、憂愁、憤慨、絕望、憂鬱、孤獨、嫉妒等。
3. 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功能受損等。
4. 其他行為問題:抽煙、賭博、飲酒、吸毒等。
5. 情感反應和衝動控制問題:不能控制情緒或衝動。
6. 其他:身心症狀不明原因的病症,例如慢性疼痛、無力感、恐懼感等。

教導如何正確尋求台南身心科協助

當人們處於身心不適或憂鬱情緒時,他們可能會考慮求助精神科醫生。然而,他們可能會有很多迷思和疑問,例如:「我是否真的需要去看精神科?」、「精神科看診的原因是什麼?」、「精神科包括什麼?」等等。
在瞭解為什麼需要看精神科之前,先來澄清一個迷思:去看精神科並不意味著一定患有精神病。求助精神科醫生可能是因為你需要尋求關於你的身心健康狀況以及如何促進其健康的建議。精神科醫生可以提供專業的評估和治療,以幫助患者處理情緒和心理健康問題。
精神科醫生可以治療各種健康問題,包括憂鬱、焦慮、恐懼、壓力、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失眠、人際問題、性別認同、毒癮等等。這些健康問題可能會導致精神疾病,例如抑鬱症、強迫症、躁鬱症、及其他精神分裂症等。
如果你正處於身心不適的狀態,你可以考慮尋求精神科的協助。例如,你可以與社工、家庭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進行諮詢。此外,你也可以考慮參加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藥物治療等。
總之,去看精神科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可以讓你獲得專業的治療和建議,從而改善你的身心健康狀況。因此,如果你正面臨著身心不適,請務必尋求必要的幫助,以促進健康的精神狀態。
心理專欄
Blog
什麼是身心疾病?
很多時候「心理上的受苦」,像是焦慮、憂鬱,嚴重起來可不會比身體上的受苦好受    健康是大家共同的盼望,沒有人會喜歡生病的經驗,小至傷風感冒,大至心肌梗塞,身體生病帶給我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身體受苦的感覺,像是疲勞、疼痛、喘不過氣、咳嗽等等,然而受苦,可不只是侷限在「身體上的受苦」,其實,很多時候「心理上的受苦」,像是焦慮、憂鬱,嚴重起來可不會比身體上的受苦好受。更複雜的是,其實大部分的時候,身體和心理上的受苦會互相影響,比方疼痛久了容易意志消沉憂鬱不振,又比方緊張焦慮到了極點常常胸悶呼吸不順,因此,心理上的受苦若嚴重到一定程度,我們會把它稱作“身心疾病”,來強調這當中身心交互作用的複雜性。    不過,心理上的受苦到底有哪些呢?到底要多嚴重才算是身心疾病呢?    心理的痛苦其實是很主觀的,一個人覺得的痛苦,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沒什麼,舉凡幻聽、妄想、憂鬱、焦慮、易怒、恐慌、強迫、注意力不足、記憶力缺失、失眠、夢遊、厭食、暴食等,若非經歷過,可能不知道別人所說的痛苦到底是怎麼樣的感覺,就算知道那是什麼樣的感覺,每個人所認定的痛苦程度也不同。以憂鬱為例,老一輩台灣長輩常說吃苦當吃補,打拼都來不及了,哪有心情低落到憂鬱這種事,這樣,也就很難體會別人甚至自己(是的,長輩憂鬱有時自己還不知道,這是老年人就醫常見的狀況)憂鬱到需要求助,有時甚至會指責別人的憂鬱是軟弱、不負責任,反而加重別人的痛苦。所以,在這裡,我們要強調的是,只要一個人他自己覺得心裡面痛苦、困擾,那就是真的心裡受苦,即使我們感到難以理解,也應該要尊重他的感覺,盡量試著去理解。    然而,心理上受苦絕對不意味著就是生了身心疾病。每時每刻我們的心裡都會有感受,感受有樂有苦,再自然不過,重點在於這樣的苦會不會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而我們有沒有餘裕能夠應對這些苦。前面我們提到,應該要尊重別人心裡受苦的感受,其實這些尊重和理解就常常能幫助人走過痛苦。可是有時事情沒有那麼順利,當不能走過痛苦時,那個人的痛苦顯然「嚴重」到超過了他的應對能力,痛苦不可避免地摧毀了他的生活,此時我們就會說他得了身心疾病,最好能接受專業人員的協助。當然,所謂的嚴重與否,很難用三言兩語就說清楚,這就交給身心科醫師的專業來判斷吧!但真正最要緊的是,若感到心理上嚴重的受苦,不妨可以先詢問身心科醫師的意見,無論是針對心理健康失衡的狀態給予建議,又或是指認出身心疾病而對症投以專業治療,能夠多一個人協助我們平穩走過心裡的痛苦才是最重要的事。    最後,到底什麼是身心疾病呢?我們首先理解到心理上的受苦不亞於身體上的受苦,種類繁多,而且兩者非常容易交互作用,當這種身心交互作用的痛苦嚴重到影響生活、無法自己因應時,我們就會說這達到了確診身心疾病的程度,而此時我們就會建議:「別猶豫,最好要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李吉特醫師撰寫
READ MORE
身心疾病的成因
我們將身心疾病的成因分成先天與後天,再以生理和心理社會兩個面向來討論到底是哪些先天後天因素    身心疾病過去一直被認為玄之又玄,有些人不相信堅強的心是會生病的,有些人則是寧可相信這是超自然力量的結果,隨著科學的進步,身心疾病的成因雖然還不能說是真相大白,但已經有了一個非常適合拿來討論的模型,供關心心理健康的我們去參考。    簡單來說,我們將身心疾病的成因分成先天與後天,再以生理和心理社會兩個面向來討論到底是哪些先天後天因素,可以簡單看下面的表:生理心理社會先天體質(基因)氣質(基因)後天腦傷(創傷、疾病)物質(非法藥物)老化依附與教養際遇與人際關係創傷事件壓力(各式各樣)文化    我們先看先天因素,身心疾病很少一出生就顯現(小寶寶也有心理困擾但沒那麼容易察覺到,也很少達到嚴重程度),但生來所帶有的體質和氣質確實是後來發生身心疾病的重要因素,舉例來說,當一個人出生就有比較敏感的交感神經,相同的驚嚇他的心臟跳得更快、冷汗冒得更多、人更緊繃,連帶他的氣質也常常就是比較容易緊張、怕生(畢竟狀況一不對交感神經就強烈激發讓他更警覺),這樣的人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若是暴露在高壓之下又或是經歷過創傷事件,讓他總是異常的緊張,想法也總是侷限在擔心害怕,就會有很高的機率發展出焦慮症;反過來,若是一個人天生就有善於放鬆的體質,氣質也是比較不拘小節的,若經歷類似的情境,這個人或許就會得到一個刻骨銘心的回憶,而沒有發展成焦慮症,可是,同樣一個人,若經歷了比極端還極端的情境,也是有可能超過他本身體質氣質的負荷而發展出身心疾病。    至於後天因素,就像前一段所提的,會在先天的基礎上進一步影響人的身心,比如很直接的因為使用非法藥物造成大腦神經不可逆受損而產生無法控制情緒的症狀,也有漫長人生經歷許多事件的磨耗而身心俱疲自律神經失調,其中值得特別一說的是「老化」這個項目。說到老化大家可能會先聯想到失智症,沒錯,失智症確實是大腦老化失常的結果,但,人類其實在成年達到腦力和體力的高峰後,就會開始年年以微小的幅度老化退化,也就是說先天所帶來的體質會隨著時間而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何年輕時有些壓力雖然難受但挺得過去,到了某個年紀,卻感到難以控制地震撼身心。    所有的身心疾病,沒有例外地就是由這些先天後天的生理心理社會因素來引發,而且持續因為後天因素的變動而病情起伏,很常見身心疾病會在特殊事件的壓力下惡化就是這樣的道理。對於某些身心疾病來說,先天因素的取決性較大,比方說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等,這表示某種基因藍圖下的體質讓這樣的疾病未必要有什麼特別的外在因素就會發生,但這也就是程度的問題,疾病發生與否和症狀表現還是一定程度會受後天因素影響。另外,也因為先天因素的背後是基因藍圖造成這樣的差異,而基因是透過遺傳獲得,所以結論來說,先天因素是由遺傳決定的,但,一定要說明的是,在這邊說的遺傳是多基因遺傳、是非常複雜的事,絕非父母有某個特質,孩子就必然有這樣的特質,基因會排列組合甚至突變,某個特質相關的基因更是成千上萬,我們只能說父母的先天因素會有比較高的比例在孩子身上重現,若進一步延伸到身心疾病的議題,那除了遺傳而來的先天因素外,更不要忘了後天因素的影響。    知道了身心疾病的成因,我們也就更容易想像身心疾病的治療,不過治療就留待另一篇衛教文章來討論吧!在此,我們先起個頭,先問大家:平常我們所知道的身心科治療方式,個別到底是針對上面說的哪些成因呢?李吉特醫師撰寫
READ MORE
身心疾病該怎麼治療?
長期大量數據的統計顯現,治療身心疾病,合併生理治療和心理社會治療的多元策略療效最好,單獨討論生理治療當中的藥物治療和心理社會治療的話,兩者各有優缺點    到底身心疾病該怎麼治療呢?在身心疾病的成因一文中,我們知道了身心疾病有所謂先天和後天的成因(可參考文末的表格),一般來說,在基因療法成熟且倫理議題能被妥善解決之前,先天因素我們可以認定是「只能接受它、不能處理它」的,可以努力的是後天的成因,這也就是目前治療主要聚焦的部分。    在這當中,生理治療主要是針對大腦,透過藥物、腦刺激的方式,來緩和身心疾病的腦內失調,強化先天體質在現在時空的因應能力,例如使用藥物治療憂鬱症時,藥物先緩和大腦的內分泌失調,讓大腦不再處於低落的當機狀態,再進一步強化大腦因應能力,讓人在相同的困境中感覺沒有那麼糟糕,配合上人們在生活和心理上的調整,進而克服憂鬱症。至於心理社會治療,面向的是更開闊的時空,深可以深到內心最深處去化解內心衝突,廣可以廣到家族職涯文化去挪動盤根錯節的人際系統,遠可以遠到生死甚至意義的疆界去討論超越人的議題,心理社會治療透過談話、行動來探索心中的困惑,增強改變的力量,讓人學會在相對定型的生理框架下,怎麼讓自己跳脫既有的生命路徑而過得更好。    長期大量數據的統計顯現,治療身心疾病,合併生理治療和心理社會治療的多元策略療效最好,單獨討論生理治療當中的藥物治療和心理社會治療的話,兩者各有優缺點:生理治療當中,最核心的還是藥物治療,其他生理治療像是腦刺激治療基於經濟成本和便利性,目前大多還是歸類在輔助治療的範疇。藥物治療的優勢在於過程比較簡單(把藥吃下去就好),療效來得相對比較及時(不過還是要在服藥後大約2-3週後療效才會比較明顯),對於嚴重身心症狀常有的「惡性循環到完全聽不進別人的話」這樣的狀況,心理社會治療會非常難進行,此時生物治療比較能打破僵局。至於藥物治療的缺點,首先就是難免會有副作用,不至於永久性的「傷身」,像是肝臟腎臟腦部受損之類的,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可能會經歷嗜睡、便秘、口乾等副作用,如何讓副作用最小化,療效最大化,就是藥物門診最常討論協調的課題;至於另外一個缺點,我們反而覺得會比副作用還要棘手,那就是「藥物治療若沒有正確認識會影響信心」,在門診,很多人會提出內心最深處的擔憂就是「會不會一輩子都要靠藥物」,其實若瞭解身心疾病的成因,會知道除了服藥調整生理因素外,心理社會的調整也很重要,若是清楚在心理社會層面自己能努力的極限到哪裡,也做過努力,就會比較接受「自己是有意識選擇服藥的」,而不是對生命很沒信心,好像只能抓著藥物當救生圈隨波逐流。心理社會治療的優勢則在於它非常的天然,遇到困境調整心態逐步攻破困難再直觀不過,真的做到了也能讓人滿足而更有信心,甚至在過程中增加對自己的了解,將改變化作未來更好生活的資本。當然這邊的調整和逐步攻破會是更細緻的,主要是透過專業人員運用專業技巧引導規劃,可以想像必須投入談話和行動的時間,有時必須做功課,有時必須因應生活的變化滾動檢討作法,所以治療的總時間會拉得比較長,療效也要在有足夠的投入後才會逐漸顯現,若要說缺點的話,「需要承諾投入」和「療效較慢」會是主要的缺點,不過,人生很多時候漸漸才是常態,立刻才是異數,選擇心理社會治療也讓我們去重新品味這個事情。    若可以的話,能同時選擇兩者,在醫師的督導下安全靈活地穿插運用兩者,會是最理想也是科學證明最有效的做法,在此試著再以嚴重憂鬱症來舉例,當憂鬱症很嚴重時,病人會悲觀到不接受任何人的開導,就像縮在一個堅硬的殼裡面,在這個無法對外投入任何心力的時刻,最好先投入藥物治療,等待病人憂鬱減輕,能跟外界少量互動後,再引入心理社會治療,此時雙管齊下,憂鬱的改善效率最高,隨著漸漸擺脫憂鬱的狀態,藥物治療在療程結束後會討論停藥退場,然而心理社會治療則可能視狀況延續,例如持續針對壓力進行討論,又或是長期探索內心衝突,來預防憂鬱復發,直到病人對自己和對外界都找到平衡點,最後從身心科治療中畢業。    生理治療和心理社會治療各有利弊,互相截長補短,且兩者相加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身心治療,因此,我們要不斷強調,治療身心疾病,兩者都是正解,兩者一樣重要,鼓勵大家對治療的優劣有些了解,不要過度放大優點或缺點,在醫師的解釋和規劃下,依著自己的狀況和價值觀做出選擇,讓專業人員陪大家辛苦跨越身心痛苦的泥淖,期待大家從治療中畢業,快樂前行!李吉特醫師撰寫生理心理社會先天體質(基因)氣質(基因)後天腦傷(創傷、疾病)物質(非法藥物)老化依附與教養際遇與人際關係創傷事件壓力(各式各樣)文化
READ MORE
對身心科藥物治療該有的正確認識
藥物治療不過就是眾多治療選擇之一,每個人都可以在了解利弊得失後做出選擇    當提到怎麼治療身心疾病時,大家第一個閃現的念頭常是「該不會需要吃藥吧?!」這可能是因為身心精神科的藥物長期被人看做比毒藥還可怕,有些人擔憂傳說中藥物成癮的問題,有些人則是擔憂絕對自由意志怎麼容許藥物左右。事實上,藥物治療確實有它的優劣,但沒有傳聞中那麼危險,不然早就被查禁了,而更重要的是,藥物治療不過就是眾多治療選擇之一,每個人都可以在了解利弊得失後做出選擇,比較傷腦筋的反而是該怎麼得到非藥物治療的協助。服用身心科藥物會成癮嗎?    先說結論,不正確地使用身心科藥物可能會造成成癮,但只要遵從醫師的指示,正確地服用身心科藥物,成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身心科藥物當中,確實有些藥物會造成成癮,例如一些安眠藥和鎮靜劑,但不是一服用就會成癮。成癮的發生都是開始於「濫用」,也就是長時間、連續、大量地使用藥物,比方說醫師開立安眠藥,要我們每個晚上睡前最多服用一顆,效果不好就趕快找醫師討論,但有些人基於各種理由,睡前一顆兩顆三顆的服,甚至連白天都在兩顆三顆的服用,這樣的時間一長,就會發生「成癮」的現象,也就是極量地多服用藥物也不會增加效果,沒服藥身體就會不舒服,心裡面想的盼的都是藥物,這種失控感想擺脫都擺脫不掉。但回過頭來,若是能配合醫師的指示,維持討論滾動檢討療程,就絕對不會發生濫用的狀況,也就不可能會成癮。    另外,有些人會把規律服用藥物和成癮搞混,但這完全是不同的兩件事。身心疾病有時因為體質和環境的不良組合,會轉化成慢性病,此時,藥物治療的時程就會延長,得規律服用藥物才能最大化生活的穩定,這時,雖然每天都要服藥,但用藥量是穩定的,而且通常會比急性期的藥量還少,雖然立刻停藥可能會帶來不舒服,但這些不舒服通常不嚴重而且時間不長,更多的不舒服是來自於身心必須重新面對體質和環境不合所產生的失調症狀(或簡單說「復發」)。更重要的是,當體質增強、環境改善後,規律服用的藥物是可以在醫師的指示下直逐漸停藥的。綜合上面所說,規律服藥是面對困境避免身心疾病復發,有控制地使用藥物,和失控使用藥物的藥物濫用和成癮有很大的不同。藥物會左右我的自由意志嗎?    要怎麼樣才算是不受干擾的自由意志,其實是很難回答的問題。思考的時候有噪音干擾,這樣能有自由意志嗎?沒睡飽呢?心情不好呢?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認為上面這些會完全讓一個人喪失自由意志,頂多就是影響判斷吧?其實藥物對自由意志的影響,大略也就是這個等級。藥物在治療中達到的效果像是讓人放鬆、協助入睡、阻斷幻覺妄想、穩定情緒、減少分心等,或許會帶給人不一樣的感覺,但人們還是能自由貫徹自己的想法,不會無端做出違心的事情,是不用擔心服用身心科藥物會讓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的。    不過,確實也有案例指出身體狀況不佳時因服用藥物造成譫妄,有可能讓人神智不清行為混亂,但這些都是少見且醫療上會盡力迴避的狀況,日常的身心科診療不大會遇到,若是有這種例外狀況發生,醫師也會果斷處理,畢竟身心科的宗旨是要讓人身心平衡安適,不希望這種心智不清明的狀態發生。    最後,還是要不厭其煩強調一個觀念:藥物治療終究是一種治療選擇,若是不管怎麼深入了解,還是對服藥充滿疑慮,那麼選擇其他非藥物治療也是不錯的辦法,不過,在身心症狀太嚴重或是正在接受藥物規律治療期間想要停藥,藥物的角色會比較吃重,這時若在選擇服藥這件事上充滿疑慮,建議可以跟醫師討論,較能兼顧安全和意願。李吉特醫師撰寫
READ MORE
調藥,期待又怕受傷害?
外在因素、療效、副作用三者會形成動態平衡,決定調藥的方向    說到調藥,許多有在接受身心藥物治療的朋友往往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調藥可以進一步緩解身心的不適,害怕的是還沒感受到好處就先因為副作用、不適應,弄得苦不堪言。到底為什麼需要調藥呢?調藥又該注意什麼事情呢?    一般來說,調藥無論是由醫師或來診的我們主動提起,是否真的要調藥還是會在雙方討論後才會確定,這時最重要的就是雙方對調藥的目標有共識:期待不一樣的療效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會從痛苦逐漸經歷醫師給藥後發生的身心改變,這個過程就像股市在多方因素影響下漲漲跌跌,我們希望最終身心健康是漲到最高點,但有時外在因素逼人太過,原先醫師給藥的療效不足以應對,身心狀態提升不如跌得多,此時就有需要調藥(這時通常是加藥換藥),讓漲勢強過跌勢;相反來說,若外在因素好轉,身心感受不錯,評估不需要這麼多的藥效後勢就能看漲,那也會討論調藥來簡化療效(這時通常是減藥換藥)。 減緩副作用任何治療都會有副作用,困擾程度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大方向我們會希望療效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若副作用是明顯的,那我們至少要確認利大於弊,不然真的沒必要接受藥物治療的協助。因此,除了前面提到的因期待療效而調藥外,為了減少副作用而調藥是另外一種最常見的調藥原因,而且這兩者緊密相關。怎麼說呢?增加療效往往會跟劑量增加、藥物變複雜有關,但這麼做藥物副作用的發生率會變高,若副作用太不舒服,就又得嘗試劑量減少,此時療效又會下降。也就是說,圍繞著劑量,療效和副作用兩者會互相牽制,而前面提到的外在因素又會透過身心症狀來決定我們所需要的療效,最後,外在因素、療效、副作用三者會形成動態平衡,決定調藥的方向。舉例來說,當外在壓力大增時,身心失衡症狀加重,此時會需要更多療效而考慮增加劑量,但因為劑量增加到某個程度之後副作用難以承受,此時會決定出一個專屬於某個人的最高劑量,若調藥最終逼近了這個劑量,醫師可能就會轉而和我們討論要理解藥物治療的極限,由此出發討論更多因應壓力的其他方法。療程規劃大部分的調藥都是在回應現況,無論是考量療效或是副作用,但是有一種情況,調藥事先就已決定,那就是依據療程計畫性的調藥。預先計畫調藥的原因常常是科學證據支持療程這麼做,比方治療一段時間後將劑量調整為某個單位,又或是考量身心環境的動態平衡,預先設定藥物退場的時間,讓心理能夠有主動承接現況的自覺。無論什麼原因,「計畫往往趕不上變化」,若是情況不適合,所有的療程都還是有彈性的,可以在討論後修正。    在調藥前,我們最好要清楚調藥的目標為何,可能是上面提到的其中一種或幾種,最重要的是和醫生討論我們自己對這些目標的想法和感受,共識出一個做法,否則,若沒有共識,無論是病情變化或是副作用難受,最終會很容易走向中斷治療的路,有時反而更辛苦。    在調藥過程中,又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呢?要依循醫師建議的步調定期檢視目標沒有達成。後者很好理解,若偏離目標我們當然要修正治療方針,但所謂「依循醫師建議」是什麼意思呢?主要是因為身心科藥物的療效來得比較慢,有時需要幾週的時間醞釀,而副作用又有許多是身體會適應克服的,所以檢討目標的步調不能太快,否則很容易因為沒有立刻改善或副作用好好壞壞而發生自己嚇自己的現象。調藥期間最好能比較頻繁返診,方便跟醫師討論變化,如果有突發狀況,也建議提早返診,比較安全。調藥就表示藥物的服用方式會常常變動,所以服藥時一定要特別留意藥袋的指示,或是現場要跟醫師或藥師詢問清楚。有些人會比較希望有自主性,可以在某個範圍內增減藥物,其實這樣的作法不是不行,但是有些調藥情況允許這樣有些卻是大忌,這部分其實是可以跟醫師開誠布公詢問的,最怕沒和醫師討論,自行增減到不適合這麼做的藥物反而帶來不好的影響,不可不甚。    調藥在身心科的藥物治療中不可避免一定都會發生,有時是因為狀況惡化有時又是因為狀況好轉,我們會建議盡量保持平常心就好,就像生活中大多數的事物變動才是常態,調藥也就是變動之一,最要緊的就是不管怎麼變動,我們認真過生活就是了,這反而才是藥物治療的真正角色:它不會改變生活,它只會調整我們的狀態,改變生活的一定是我們自己。李吉特醫師撰寫
READ MORE
自律神經失調:當自動化工廠遇到電腦當機
要先能將治療的方向轉向治療自律神經,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作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增加檢查傷害藥物副作用等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自律神經失調最好到身心科就醫    自律神經失調一直是個在身心科門診詢問度很高的問題,常常是一系列的身體不舒服,像是心跳加速、出汗、手腳冰冷、莫名疼痛、倦怠、暈眩或是腹瀉等,看過很多醫生還是找不到原因,最後被半信半疑建議到身心科來治療,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以及其發生的原因、治療方法和預防方法。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是控制身體自主運作的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個部分。交感神經負責應對壓力、緊張或危險狀況,副交感神經則負責放鬆、修復和回復平衡,兩者即時微調身體狀況,讓人們真的能動如脫兔而靜若處子,隨時應變外在環境。若以現代化的工廠來比喻,身體就像是一個高效能的自動化工廠,能接各式各樣的訂單,在各種極端狀況下做出產品,這當中工廠的管理決策和硬體保養固然重要,但維繫生產細節有條不紊的自動化控制系統更是關鍵,否則空有好策略好機台,不能整合生產線也是白搭,而自律神經正是扮演了身體工廠中自動化控制系統的角色。當自律神經失調時,身體工廠的自動化系統故障,不但生產系統大亂無法發揮原有的生產效率,工廠內也常常警報大作,而最苦惱的是若是派人檢修,會發現機台完全沒事,不知從何修起。所謂無法發揮效率,就是常被提及的倦怠、無力,而警報大作,則是很多無中生有或被放大的症狀,而這些症狀在各個醫師的檢視下都會覺得身體沒事或沒那麼嚴重,但越是這樣,當事者越是苦不堪言。「身體沒事,那不就是無從治療,那不就沒完沒了?」這樣的想法常存在於困擾者的心中,也難怪時間久了常常萬念俱灰甚至憂鬱焦慮,但當憂鬱焦慮發生,自律神經失調往往會被加重,不妨想成自動化系統已經壞了,控制整個工廠(包含自動化系統)的中央電腦又當機,當然雪上加霜。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長期的壓力、缺乏運動、生活不規律、飲食不當、老化、焦慮、憂鬱等等。此外,遺傳因素也可能影響自律神經天生的強度。若再用自動化工廠來比喻,遺傳就是藍圖影響工廠剛成立時自動化系統的強度,不管強度多強,工廠一定要定期維護自動化系統,否則系統必然越來越舊也越會出問題,而老化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正是這個越來越舊又缺乏維護的過程。而前面提過失調久了人會焦慮憂鬱,其實,像這樣中央電腦當機也可能先於自動化系統故障,然後兩者惡性循環直到失調,事實上,這樣的情形在慢慢形成自律生經失調的過程中很常見。。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包括但不限於以下症狀:心跳加速或不規則呼吸急促或氣喘頭痛、暈眩、耳鳴或昏倒消化不良、腹瀉或便秘肌肉緊張、莫名疼痛或痠痛冷汗、手腳冰冷或熱汗淋漓倦怠、失眠、焦慮或憂鬱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最大特色就是很不舒服,但醫師檢查不出身體問體或是身體狀況和不舒服不成比例,不然自律神經連到全身,產生各種各樣生體症狀也不意外。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方法首先,要先能將治療的方向轉向治療自律神經,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作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增加檢查傷害藥物副作用等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自律神經失調最好到身心科就醫,因為身心科看待身心不適的方式不會拘泥於個別器官,而是考慮到自律身經與身心平衡。治療自律神經失調,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是最常用的兩種方法。藥物治療:自律神經失調往往會和焦慮憂鬱等身心困擾盤根錯節,因此藥物治療會兼顧自律神經和其他身心狀況,通常會使用抗憂鬱藥或抗焦慮藥等藥物來緩解症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藥物治療可能會有副作用,而且對不同人群的效果有所不同,所以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心理治療:自律神經號稱自律,但其實是有方法可以有意識地去調控的,心理治療可以教我們這方面的技巧;此外,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我們學會應對壓力和情感問題的方法,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情緒,以減少自律神經的負擔,並終止惡性循環,達到根本治療的目的。自律神經失調的預防方法預防應當比治療還重要,以下是預防的重點:健康的生活方式:自律神經系統需要細心保養,才能用得長久,抵抗老化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要保持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足夠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有意識的經營生活。放鬆系的運動:運動是健康生活所必需,而當中有一些項目被證實和自律神經特別有關,若有機緣也可以休息看看,像是太極拳、瑜珈、健身操等。減少壓力:學會應對壓力和控制情緒,合理地統籌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避免長期處於高壓狀態,讓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和放鬆。結論自律神經失調並不少見,我們可以通過適當的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來減少自律神經失調的風危害。這包括採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學會應對壓力和控制情緒,並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以及早發現跡象並尋求醫療幫助。另外,基於這樣的了解,我們也呼籲大家主動關心周遭有類似困擾的人,畢竟自律神經失調不直觀,受此困擾的人常蒙受誤解,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幫助!李吉特醫師撰寫
READ MORE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常見的迷思
我們是否先放下各自的文化背景,看看怎麼做能對孩子比較好    比起過去,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以下簡稱ADHD)對大眾已不那麼陌生,但健保資料顯示,只有大約1/4的ADHD孩子曾經向醫療系統求助,雖然醫療並不是唯一的協助單位,但現實上還是有不少孩子仍未被正確的評估和幫忙,在此列舉一些常見的迷思,來協助大家對ADHD有更深的了解。我家小孩打電動非常專心,怎麼可能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ADHD所稱的注意力不足主要是指「抗拒分心的能力」,孩子打電動時表現出高度的興奮和專注,是因為電動真的很好玩,但若讓孩子做一些比較繁瑣的事情,他也能如此專注嗎?典型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就很難抗拒分心,除非是做非常感興趣的事情,否則就是分心到處尋找比手上更有趣的事情。因此,我們不能用孩子做自己熱愛的事很專心來排除注意力不足的問題,這只是說明了當有強烈的動機時,人們都能克服注意力不足,但真正重要的是在其他各個層面,尤其是需要長時間、繁瑣和冗長的任務上,孩子能否維持專心抗拒分心,這也就是為什麼ADHD往往都是在教學現場先被發現,因為教學現場往往很難一直很有趣,於是就襯托出注意力不足的問題。沒有ADHD這種事情,小孩就是懶、欠管教而已!ADHD的孩子確實需要費心管教,說欠管教不能說不對,但說懶就未必了。ADHD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它是一種大腦神經結構和神經化學上存在的不同」,科學有非常明確的證據,是硬體跟不上而力不從心,不全然是心裡的道德因素。ADHD的孩子常這麼覺得:「我知道要寫功課啊,我也知道功課寫完就能大玩特玩,寫得好還有獎勵,可是當我用力盯著課本,就覺得房間外面的聲音好吸引我,我控制不了地想知道外面在幹嘛。」當無法集中注意力久了,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寫功課好痛苦喔!真的很不想寫。」到了這個程度,就會被說成懶了,但話說從頭,要是一開始就能感覺專心,寫功課很容易又很有效率,這種抗拒的心理就比較沒那麼容易發生。所以,我們可以這麼總結,ADHD的孩子到頭來確實是散了懶了,但絕不是百分之百的懶散,這當中還是有那麼一些力不從心的部分,若是能克服這些力不從心,他們可不會比其他孩子懶呢!ADHD是個騙局,以前根本沒有這種東西。事實上,ADHD和許多神經發展疾患(例如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妥瑞症等))一樣,都是人類自然的神經多樣性,若不是有些多樣性太過辛苦多些協助會更好,與其說是疾患,倒不如說這都是自然而然的特質。也因為這樣,這些神經多樣性早在人類存在以來就一直存在,或許可以想像古代人類集體狩獵時,就是會有人專門注意周遭,反而確保團體的安全。至於為何近不到100年開始創造這個詞,主要是因為文化變遷,人類的生活模式更複雜,要處理的資訊更多,科學研究證實帶有ADHD這樣的特質,若沒有因材施教好好引導,會有明顯比較高的機率無法發揮潛力甚至在社會迷途,因此才將這樣的特質放入醫療協助的範圍。所以,確實ADHD是個晚近才深入探討的議題,但這議題不是被創造出來的,它一直都在,只是我們現在更想要細緻看待這個議題。ADHD無法避免地一定要服藥,這擺明就是藥廠的陰謀!首先,強烈的科學證據證明ADHD的治療應該以合併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效果最佳,但單獨藥物治療或行為治療都有一定的效果,也有各自的優缺點,因此,沒有一定要服藥這樣的事情,藥物也就是選擇之一。更直接地說,其實不治療也是一種選擇,只是若有數不清的證據指出不被幫忙的ADHD孩子有較高的機率中輟、未婚懷孕、犯法、發生意外、陷入經濟困境,那我們是否先放下各自的文化背景,看看怎麼做能對孩子比較好,若是對藥物還是很有疑慮不選擇也沒關係,重要的是要積極面對這樣的事實。ADHD長大就會好,船到橋頭自然直,不用特別費心。成長確實會讓ADHD的症狀改善,首先是大腦神經系統本身成熟帶來的功能改善,再者,成長過程中經過教育和社會化,有機會學會更好的自我調節和應對策略,所處的社會環境也可能有利於他們控制自己的症狀,最終人們會發現自己更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並更能夠專注於重要的任務。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統計看來6歲診斷ADHD的孩童,成年後,絕大部分的人症狀都有改善,但是約有一半的人還是有殘餘注意力不足的症狀,可能是粗心大意或有規劃事務的困難,可以想見這段成長過程難免還是會受症狀影響。而且,越來越多證據指出,成長階段接受過協助,可以讓這些孩童成年後避過那些原先較高機率遇到的風險事件。也就是說,ADHD長大真的會越來越好,但仍然或多或少會受這個特質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適度的協助和鍛鍊是有必要的,可以讓ADHD的影響減到最小。李吉特醫師撰寫
READ MORE
關於早療該知道的一些事
時代進步,兒童發展的相關知識越來越普及,加上近年來少子化的趨勢,大眾開始比較細心關注孩子的成長發展議題,當大家開始有個初步概念「孩子若發展遲緩應該要趕快接受早療」時,實際上還是不大清楚自己家的孩子該注意那些事情,或是在可能需要使用早療資源的時候困擾於不知道從哪邊開始著手。為此,這篇衛教文章就試著用問答的方式,來跟大家介紹一些關於早療我們該知道的一些事情。(文長,大家可以先瀏覽藍色問題的部分,來選讀自己需要的部分)(2023/3/2版,持續更新中)什麼是早療?早療是早期療育的簡稱,主要是針對6歲以前發展遲緩的孩童,趁早投入對應其遲緩項目的治療和教育,期待能讓他們追上其他未遲緩孩子的身心發展。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出,早療是非常有效的做法,比起不介入,早療能明顯優化孩子的發展傾向,減輕發展遲緩的嚴重程度。因為人類的成長發展有所謂黃金期,若錯過了黃金期,早療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早療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若需要早療,越早開始越好。」什麼是發展遲緩?人類的成長發育有一個人人相似的進度表,雖然每個孩子的個別進度還是略有不同,但當一個孩子的進度明顯落後時,我們會說他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孩子的成長發展有許多面向,像是大動作、小動作、認知、口語、社會互動等,每個面相都有自己的進度表,都有可能獨立於其他面向而落後,當然也可能多個面向都落後。至於落後到什麼程度算遲緩,這則需要透過標準化的評估來比對個體和群體的發展進度,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我們覺得孩子某方面比別人慢,專家評估後才發現這個點其他孩子也都不會,他其實還好,又或是真的有些許落後但可以先觀察,未必是別人會我們家的孩子不會就一定是發展遲緩。但反過來說,若是透過比對發現孩子確實落後很多,或是多個項目都在遲緩邊緣,那麼就有明確的目標和依據接受早療了。幹嘛還要每個孩子看狀況個別評估,就全部6歲以下的孩子都做早療不就能一網打盡了?首先,早療是針對發展遲緩孩子所設計的,沒有遲緩的孩子接受早療可能會覺得很無聊很沒挑戰性,他們最該接受的就是針對大群體所設計的一般幼兒教育。再者,理想的早療需要投入很多人力、時間、和資源,這些都是有限的,沒有辦法大規模的推行,必須要將資源盡量公平地分配給最需要的孩子們,尤其是像健保早療這樣開銷比較精省的資源。要去哪裡評估發展有沒有遲緩?看完前面的問題,就會知道標準化的發展評估很重要,一般來說只要有專門人員配備標準化的施測工具就可以執行發展評估,所以無論是診所、治療所、地區醫院、或是大型教學醫院,只要人員和設備允許都能執行,但關鍵差異在於該針對哪些面向、以及評估報告的效力為何。針對那些面相:評估當然是針對我們擔心落後的發展面向,若是平常不知道注意哪些面向,目前幼兒園及健兒門診(打疫苗的門診)都會定期發篩檢問卷給爸爸媽媽,這些篩檢的結論會是很好的指引。至於不同院所,我們就要注意院所是否有我們想找的專門人員,例如動作方面就會需要找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說話方面就要找語言治療師,認知和社會互動就要找心理師。在發展遲緩的領域裡,有個常見的現象就是不同面向的發展遲緩常常合併發生,針對這樣的現象,政府其實有鼓勵大型教學醫院成立所謂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中心裡會整合不同面向的評估人員,孩子在中心可以一次安排多項評估,讓我們可以對孩子的發展有更全面的了解,我們可以簡單想成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就是最專精於發展評估的地方。評估效力:評估報告的效力則會影響到評估報告能不能用來申請一些資源,一般來說要申請公家機關的資源(像是社會局的發展遲緩兒童療育補助、學校的特殊教育資源等),都需要聯合評估中心或是區域醫院等級以上醫院提供的報告才行,但是,其他院所提供的評估和報告並不是沒有意義,前面的規定是政府站在認定資格的立場制定的,但真正專業的專門人員不會因為他所處的工作院所不同就影響他的專業能力,由於有資格提供證明的院所常常人滿為患,若是想早點知道結果或是想聽聽其他專業人員的意見,還是可以考慮在其他院所接受評估。***台南市目前有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的醫院有 成大、奇美、安南、新樓孩子確定發展遲緩,我接下來該做什麼?(以台南市為例)當孩子確定發展遲緩後,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盡早讓孩子接受早療的協助,以此為目標,我們有幾件事要去準備:福利資源首先要確認醫療院所是否有幫我們通報兒童早期發展服務管理中心(後文簡稱為管理中心),通報後,管理中心就會幫孩子建檔,管理中心其實就是整個早療福利的統一窗口,後續有關的問題都可以請教管理中心,另外,管理中心本身也會有早療中心,可以在此排隊等待早療,或是由管理中心建議或轉介我們去離我們居住地比較近的早療機構。確定完成通報後,就可以到所在地公所申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費用補助,可以補助我們部分的療育費用。在這一步,就要特別留意我們準備的評估報告或診斷書是否符合申請標準,簡單來說,必須是教學醫院出具的證明,若是診斷書,要注意上面是否寫明「發展遲緩」上面兩個步驟可以參考社會局網頁 https://sab.tainan.gov.tw/News.aspx?n=21346&sms=19475可以考慮申請身心障礙手冊,是否能申請手冊必須要由醫師參考發展遲緩的嚴重程度來判定,若有意願,我們可以在看報告或後續返診時跟醫師詢問,又或是醫師會主動提起,確定可以申請的話,醫療院所通常會跟我們詳細解釋後續流程。身心障礙手冊是一種社會福利證明,讓我們可以申請一些福利和減免,而且在申請其他資源時多了一種佐證,不過,這是一種權利,是可以放棄申請的,畢竟每個人的考量不同,當中的利弊得失得各自考量看看。在此,提出幾個觀點協助爸爸媽媽們考量:首先,手冊不會是終身的,它有效期,也會因為孩子進步夠多而無法在申請(沒有達到障礙的標準了,好消息呢),所以不用擔心一輩子會被做上記號,可以想成是階段性的協助,若到期時我們有更多顧慮,也可以放棄申請,放棄申請後也可以反悔再申請;其二,手冊若不拿出來使用,不會有人知道我們有手冊,我在門診常跟家長解釋,我們寧可把孩子療育得很好,讓別人很驚訝這樣怎麼會有手冊,然後到期時不能再申請,也不要沒有申請手冊,但別人一相處就替我們擔心孩子是不是發展遲緩;最後,其實就醫過程就有可能影響商業保險權益,但身心障礙手冊是一定會影響保險的,這部分醫療人員雖然也覺得很不平,但商業保險畢竟是商業考量,也不是不能理解,雖然醫療端使不上力,但或許未來在眾多遊說之後政策能有助力。醫療資源雖然有些專門機構能提供早療的服務,但目前大部分的早療服務還是集中在大小醫療院所,因此,在確認發展遲緩後,我們要趕緊在相關醫療院所幫孩子的早療課程排隊,站在醫師的角度,因為看到每個家庭都在辛苦排隊,我會懇請爸爸媽媽每個項目在各級醫療院所各排一間就好(例如醫學中心一間、區域醫院一間、地區醫院一間、診所一間),尤其是自閉特質心理方面的療育。這是因為,自閉特質的療育資源非常少,每個家庭的負擔能力不一,讓每個家庭都有機會獲得療育機會是專業人員的一致盼望,如果每個家庭在每個院所都排隊的話,互相擠壓的結果,不但所有人都會排更久,醫療系統可能也會崩潰,另外,談到自閉療育,專業上也不建議同時接受兩組心理專業人員的治療,除非兩組人員能非常密切地溝通,否則雙頭馬車的療育就像家裡有兩組意見不同的大人在教小孩一樣,效果反而打折扣。學校教育資源關於孩子確定有發展遲緩的事,應該要讓幼兒園知道,幼兒園在跟我們蒐集相關證明文件後,會協助我們申請幼兒教育的特殊教育資源,而大部分的情況是,現在的幼兒園對孩子發展都很注意,他們會主動追蹤家庭就醫的狀況。學校的特殊教育資源是由教育單位認定,有時即使有醫療證明,也不一定能申請到,但至少若申請到,孩子就是多一個被幫忙的機會。另外跟爸爸媽媽說明的是,特殊教育資源雖然不是理想中的全面,但比方說有巡迴老師協助現場老師調整教育模式,就能讓學校處理孩子的狀況處理得更好,保持一個平衡的期待,在早療的路上比較不會懊惱心慌。為什麼發展評估這麼難排?要等這麼久?這個問題要回到我們對標準化發展評估的期待是什麼,作為醫師和家長,我們當然希望評估能夠詳盡,尤其考量不同發展遲緩容易合併發生的特性,會期待評估能夠盡量涵蓋所有面向,可以想見,這樣的評估一定非常耗費時間和專業人員的心力。隨著大眾對發展遲緩的了解越來越多,許多家庭都有警覺會將疑似發展遲緩的孩子帶到醫院做評估,然而因為醫院在成本和人力上的考量,沒有辦法提供這麼多時間的服務量,自然而然發展評估就必須要排隊排很久。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當然希望評估能夠一樣詳盡,但是如果排隊的孩子真的太多,醫院就只好被迫放寬評估的品質要求,如此一來反而無法回應最原始的期待,也就是詳盡真確地確認一個疑似發展遲緩的孩子是否發展遲緩,令人擔憂的是,現況其實正一點一滴往這個方向傾斜過去,可是排隊卻還是越排越長!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會聽到爸爸媽媽不解地詢問,為何排隊排了這麼久,評估的過程卻是這麼的急促,在此醫師還是要替專業人員及醫療機構爭取一些體諒,在這個大環境中有很多無奈,每一方也都希望事情能更加理想,這有待大家一起用智慧去權衡去努力,至少目前請爸爸媽媽給這個系統困境多一些理解和體諒,那麼至少現場大家的氣氛不會那麼緊繃,能在有限中平靜且盡全力地一起為孩子的未來努力。(2023/3/2版,持續更新中)為什麼不同院所提供的報告結果不同?診所和醫院提供的評估有什麼不同什麼是綜合報告書孩子要上國小了,為什麼學校催我要去醫院做評估?該怎麼做?確認發展遲緩會影響到孩子的保險權益嗎?李吉特醫師撰寫 
READ MORE
聯絡我們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