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行診所台南身心科介紹

伴你.樂行,無論前方風景。樂行診所就是你的旅伴。台南身心科-成人兒童心理治療身心科診所,台南身心科李吉特醫師專長一般精神科(憂鬱、焦慮、自律神經失調、睡眠障礙、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失智)、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學習障礙、發展遲緩、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透過台南身心科溫暖同理的溝通、精準判斷與具體行動, 帶領你穿越旅途的僵局,即使暫時脫離軌道也沒有關係,我們將會陪伴 你探索「心」的導航,尋找不同風景的平衡點,在這趟名為生命的旅行中 – 快樂前行。台南身心科精神科診所位於台南市仁德區中正路二段1116號。電話:(06) 2705633。

台南身心科門診時間



李吉特醫師台南身心科診所

專長:
一般精神醫學(憂鬱、焦慮、自律神經失調、睡眠障礙、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失智)、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學習障礙、發展遲緩、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經歷: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研修醫師。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 精神科主治醫師及兒童心智科主任。
嘉南療養院 精神科主治醫師。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南區副秘書長。
台南藝術大學駐診諮詢醫師。

什麼樣的情況或是症狀才需要看台南身心科。

1. 心理壓力與焦慮問題:持續不斷的焦慮、憂鬱、失眠、嗜睡、偏頭痛、恐慌症、社交恐懼症等。
2. 情緒不穩定:憤怒、憂愁、憤慨、絕望、憂鬱、孤獨、嫉妒等。
3. 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功能受損等。
4. 其他行為問題:抽煙、賭博、飲酒、吸毒等。
5. 情感反應和衝動控制問題:不能控制情緒或衝動。
6. 其他:身心症狀不明原因的病症,例如慢性疼痛、無力感、恐懼感等。

教導如何正確尋求台南身心科協助

當人們處於身心不適或憂鬱情緒時,他們可能會考慮求助精神科醫生。然而,他們可能會有很多迷思和疑問,例如:「我是否真的需要去看精神科?」、「精神科看診的原因是什麼?」、「精神科包括什麼?」等等。
在瞭解為什麼需要看精神科之前,先來澄清一個迷思:去看精神科並不意味著一定患有精神病。求助精神科醫生可能是因為你需要尋求關於你的身心健康狀況以及如何促進其健康的建議。精神科醫生可以提供專業的評估和治療,以幫助患者處理情緒和心理健康問題。
精神科醫生可以治療各種健康問題,包括憂鬱、焦慮、恐懼、壓力、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失眠、人際問題、性別認同、毒癮等等。這些健康問題可能會導致精神疾病,例如抑鬱症、強迫症、躁鬱症、及其他精神分裂症等。
如果你正處於身心不適的狀態,你可以考慮尋求精神科的協助。例如,你可以與社工、家庭治療師或精神科醫生進行諮詢。此外,你也可以考慮參加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藥物治療等。
總之,去看精神科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可以讓你獲得專業的治療和建議,從而改善你的身心健康狀況。因此,如果你正面臨著身心不適,請務必尋求必要的幫助,以促進健康的精神狀態。
關於樂行
About
伴你.樂行,無論前方風景
生活,不該只是無止盡的追逐、休息、又再追逐。
暫時無法改變現狀,藥物治療可以帶來多一些轉圜,
身心科心理治療,可以療癒心底的疲憊也帶來領悟。
無論奮力地改變現況,又或是輕盈地改變自己,
需要的陪伴,樂行都在。
人生就像航行海上,悲歡離合起伏跌宕,既然大海終會起浪,那我們就陪你衝浪。
同理相待
讀懂你的心,專業真誠給予最重要的建議。
樂於陪伴
立意溫暖、善良,照顧身心內外平靜自在。
溫暖守候
0至100歲,全家心理健康諮詢的好厝邊。
門診時刻表
Time
左右可滑動
時段時間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早診
09:00
|
12:00
午診
14:30
|
17:30
晚診
18:00
|
21:00

  • 初診最晚請於關診前30分鐘報到
  • 複診最晚請於關診前10分鐘報到
服務項目
Service
診所空間
Space
常見問題
Q&A
我想看身心科診所,但又擔心異樣眼光
身心科過去常被認為是「瘋子」、「肖ㄟ」在看的科別,身心科醫師也常被稱作「肖醫生」,隨著時代進步,人們逐漸體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開始認識到身心科處理的就是有關心理健康的事務,所謂的「瘋」其實也就是心理困擾的一種,只是表現比較強烈,就像其他如情緒困擾、壓力調適、專注力記憶不佳、失眠等心理不適,都是可以找身心科醫師討論尋求協助的事情。事實上,心理不適看身心科醫師,對比腸胃不適看腸胃科醫師,其實還真沒有什麼不妥呢!
不過,或許真正擔心的,還是他人未必對身心科有一樣的認識,在此,我們想鼓勵鼓起勇氣考慮就醫的你,能認真面對自己的困擾,是很不容易的事,值得更多肯定與包容,或許,我們誰都不能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但我們可以討論該怎麼自處或是和我們在乎的人解釋我們就醫的事情,也或許,在討論後你會很有信心,關於看身心科這件事,該改變想法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們!
藥物確實可以緩和身心的困擾,增強人們對應困境的心理抗性,但建設性的談話、體貼入微的關懷、計畫性的運動、嚴謹的營養規劃,都能對身心困擾有所助益,理想的身心科治療其實是融合許多元素的,藥物既然只是眾多選項之一,我們當然有權選擇不服藥,但我們要提醒的是:不需刻意高估藥物的危害、低估藥物的助益,若不選擇藥物,則要釐清自己能多投入非藥物的治療,畢竟,改變不會憑空發生
而服藥,就像世上所有的選擇,一定會有好壞兩面,好的面就是療效,壞的面就是副作用,醫師的職責就是透過選定時機、調整藥物內涵、輔以非藥物治療,來讓療效極大化,副作用極小化,又或是協助人們權衡好壞間的平衡,這樣一來,副作用的影響是能盡量縮小的;同時,若能仔細權衡,遵照醫師指示的服藥並不會有成癮的疑慮,更進一步來說,隨著狀況的改善,藥物應當是在權衡下計劃性減少的,並沒有「藥只會越吃越多」的道理,而是「藥物的用法應該緊緊跟隨每個人的個別狀況」
第一步可以先詢問家人不願意就診的顧慮為何,針對這些顧慮引導安撫;有時,家人不喜歡承認自己有心理困擾,但能接受自己有失眠食慾不振等比較具體的症狀,我們也可以就鎖定這些具體症,提出有需要就醫處理這些症狀。
以上若行不通,我們可以多找一些家人重視的其他人來協助勸導,還是不行的話,我們也可以先以自己的名義就醫,直接請教醫師家人的問題,除了可以初步了解家人的問題,也能和醫師討論協助就醫的策略。
真實情況是,可以和醫師討論多久,必須看當天門診的狀況來決定,而初診時醫師通常會用比較多的時間評估討論
關於每一位來診者該看診多久,對身心科醫師來說一直是很天人交戰的問題,醫師其實也希望能有足夠的時間能和來診者確認狀況、討論用藥、一同處理心裡的曲折,畢竟身心科處理的是心理困擾,足夠的談話是醫療品質的基礎。然而,門診牽涉到不只是特定的一組醫師與來診者,而是許多來診者都帶著困擾前來,醫師除了考慮特定一個來診者的醫療進度,也需要顧及其他來診者的醫療品質,因此要請每位來診者見諒:醫師會在衡量現場等候人次的前題下,盡力在有限的時間內和每個來診者討論
若覺得還沒討論完,可以記下問題,下次返診再跟醫師討論,除此之外,心理治療醫師自費約診和一般門診的形式不同,是以預約固定時間的方式進行,可以確保完整的談話時間,有討論需求的話,可以在門診以外安排這些療程,這會是更有談話品質的選擇。
在規律就診的前題下,有單純拿藥需求都可以在現場告知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會協助請醫師在兩個看診者中間,簡單確認拿藥本人的狀況,然後開藥,以節省等待的時間
  1. 初診或是很久沒有來門診就不算是規律就診,因為病情可能會有變化,醫師不能只是簡單確認就開藥,還是要排隊看診比較安全
  2. 即使單純拿一樣的藥,本人還是一定要到,這是醫療法和健保法規的規定,也是顧慮到若有重要事項還是可以現場跟本人確認以維護醫療品質和安全;另外,法規規定,行動不便、遠洋出海船員、經健保局認定的特殊情形(須提供切結文件)可以不用本人到診,若符合這些條件要拿藥,本人就可以不用到場
  3. 若是用藥需要複雜的調整又或是有要跟醫師討論的事,就無法安排單純拿藥,還是要煩請照現場號碼等待叫號看診
心理專欄
Blog
什麼是身心疾病?
很多時候「心理上的受苦」,像是焦慮、憂鬱,嚴重起來可不會比身體上的受苦好受    健康是大家共同的盼望,沒有人會喜歡生病的經驗,小至傷風感冒,大至心肌梗塞,身體生病帶給我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身體受苦的感覺,像是疲勞、疼痛、喘不過氣、咳嗽等等,然而受苦,可不只是侷限在「身體上的受苦」,其實,很多時候「心理上的受苦」,像是焦慮、憂鬱,嚴重起來可不會比身體上的受苦好受。更複雜的是,其實大部分的時候,身體和心理上的受苦會互相影響,比方疼痛久了容易意志消沉憂鬱不振,又比方緊張焦慮到了極點常常胸悶呼吸不順,因此,心理上的受苦若嚴重到一定程度,我們會把它稱作“身心疾病”,來強調這當中身心交互作用的複雜性。    不過,心理上的受苦到底有哪些呢?到底要多嚴重才算是身心疾病呢?    心理的痛苦其實是很主觀的,一個人覺得的痛苦,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沒什麼,舉凡幻聽、妄想、憂鬱、焦慮、易怒、恐慌、強迫、注意力不足、記憶力缺失、失眠、夢遊、厭食、暴食等,若非經歷過,可能不知道別人所說的痛苦到底是怎麼樣的感覺,就算知道那是什麼樣的感覺,每個人所認定的痛苦程度也不同。以憂鬱為例,老一輩台灣長輩常說吃苦當吃補,打拼都來不及了,哪有心情低落到憂鬱這種事,這樣,也就很難體會別人甚至自己(是的,長輩憂鬱有時自己還不知道,這是老年人就醫常見的狀況)憂鬱到需要求助,有時甚至會指責別人的憂鬱是軟弱、不負責任,反而加重別人的痛苦。所以,在這裡,我們要強調的是,只要一個人他自己覺得心裡面痛苦、困擾,那就是真的心裡受苦,即使我們感到難以理解,也應該要尊重他的感覺,盡量試著去理解。    然而,心理上受苦絕對不意味著就是生了身心疾病。每時每刻我們的心裡都會有感受,感受有樂有苦,再自然不過,重點在於這樣的苦會不會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而我們有沒有餘裕能夠應對這些苦。前面我們提到,應該要尊重別人心裡受苦的感受,其實這些尊重和理解就常常能幫助人走過痛苦。可是有時事情沒有那麼順利,當不能走過痛苦時,那個人的痛苦顯然「嚴重」到超過了他的應對能力,痛苦不可避免地摧毀了他的生活,此時我們就會說他得了身心疾病,最好能接受專業人員的協助。當然,所謂的嚴重與否,很難用三言兩語就說清楚,這就交給身心科醫師的專業來判斷吧!但真正最要緊的是,若感到心理上嚴重的受苦,不妨可以先詢問身心科醫師的意見,無論是針對心理健康失衡的狀態給予建議,又或是指認出身心疾病而對症投以專業治療,能夠多一個人協助我們平穩走過心裡的痛苦才是最重要的事。    最後,到底什麼是身心疾病呢?我們首先理解到心理上的受苦不亞於身體上的受苦,種類繁多,而且兩者非常容易交互作用,當這種身心交互作用的痛苦嚴重到影響生活、無法自己因應時,我們就會說這達到了確診身心疾病的程度,而此時我們就會建議:「別猶豫,最好要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李吉特醫師撰寫
READ MORE
關於早療該知道的一些事
時代進步,兒童發展的相關知識越來越普及,加上近年來少子化的趨勢,大眾開始比較細心關注孩子的成長發展議題,當大家開始有個初步概念「孩子若發展遲緩應該要趕快接受早療」時,實際上還是不大清楚自己家的孩子該注意那些事情,或是在可能需要使用早療資源的時候困擾於不知道從哪邊開始著手。為此,這篇衛教文章就試著用問答的方式,來跟大家介紹一些關於早療我們該知道的一些事情。(文長,大家可以先瀏覽藍色問題的部分,來選讀自己需要的部分)(2023/3/2版,持續更新中)什麼是早療?早療是早期療育的簡稱,主要是針對6歲以前發展遲緩的孩童,趁早投入對應其遲緩項目的治療和教育,期待能讓他們追上其他未遲緩孩子的身心發展。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出,早療是非常有效的做法,比起不介入,早療能明顯優化孩子的發展傾向,減輕發展遲緩的嚴重程度。因為人類的成長發展有所謂黃金期,若錯過了黃金期,早療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早療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若需要早療,越早開始越好。」什麼是發展遲緩?人類的成長發育有一個人人相似的進度表,雖然每個孩子的個別進度還是略有不同,但當一個孩子的進度明顯落後時,我們會說他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孩子的成長發展有許多面向,像是大動作、小動作、認知、口語、社會互動等,每個面相都有自己的進度表,都有可能獨立於其他面向而落後,當然也可能多個面向都落後。至於落後到什麼程度算遲緩,這則需要透過標準化的評估來比對個體和群體的發展進度,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我們覺得孩子某方面比別人慢,專家評估後才發現這個點其他孩子也都不會,他其實還好,又或是真的有些許落後但可以先觀察,未必是別人會我們家的孩子不會就一定是發展遲緩。但反過來說,若是透過比對發現孩子確實落後很多,或是多個項目都在遲緩邊緣,那麼就有明確的目標和依據接受早療了。幹嘛還要每個孩子看狀況個別評估,就全部6歲以下的孩子都做早療不就能一網打盡了?首先,早療是針對發展遲緩孩子所設計的,沒有遲緩的孩子接受早療可能會覺得很無聊很沒挑戰性,他們最該接受的就是針對大群體所設計的一般幼兒教育。再者,理想的早療需要投入很多人力、時間、和資源,這些都是有限的,沒有辦法大規模的推行,必須要將資源盡量公平地分配給最需要的孩子們,尤其是像健保早療這樣開銷比較精省的資源。要去哪裡評估發展有沒有遲緩?看完前面的問題,就會知道標準化的發展評估很重要,一般來說只要有專門人員配備標準化的施測工具就可以執行發展評估,所以無論是診所、治療所、地區醫院、或是大型教學醫院,只要人員和設備允許都能執行,但關鍵差異在於該針對哪些面向、以及評估報告的效力為何。針對那些面相:評估當然是針對我們擔心落後的發展面向,若是平常不知道注意哪些面向,目前幼兒園及健兒門診(打疫苗的門診)都會定期發篩檢問卷給爸爸媽媽,這些篩檢的結論會是很好的指引。至於不同院所,我們就要注意院所是否有我們想找的專門人員,例如動作方面就會需要找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說話方面就要找語言治療師,認知和社會互動就要找心理師。在發展遲緩的領域裡,有個常見的現象就是不同面向的發展遲緩常常合併發生,針對這樣的現象,政府其實有鼓勵大型教學醫院成立所謂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中心裡會整合不同面向的評估人員,孩子在中心可以一次安排多項評估,讓我們可以對孩子的發展有更全面的了解,我們可以簡單想成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就是最專精於發展評估的地方。評估效力:評估報告的效力則會影響到評估報告能不能用來申請一些資源,一般來說要申請公家機關的資源(像是社會局的發展遲緩兒童療育補助、學校的特殊教育資源等),都需要聯合評估中心或是區域醫院等級以上醫院提供的報告才行,但是,其他院所提供的評估和報告並不是沒有意義,前面的規定是政府站在認定資格的立場制定的,但真正專業的專門人員不會因為他所處的工作院所不同就影響他的專業能力,由於有資格提供證明的院所常常人滿為患,若是想早點知道結果或是想聽聽其他專業人員的意見,還是可以考慮在其他院所接受評估。***台南市目前有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的醫院有 成大、奇美、安南、新樓孩子確定發展遲緩,我接下來該做什麼?(以台南市為例)當孩子確定發展遲緩後,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盡早讓孩子接受早療的協助,以此為目標,我們有幾件事要去準備:福利資源首先要確認醫療院所是否有幫我們通報兒童早期發展服務管理中心(後文簡稱為管理中心),通報後,管理中心就會幫孩子建檔,管理中心其實就是整個早療福利的統一窗口,後續有關的問題都可以請教管理中心,另外,管理中心本身也會有早療中心,可以在此排隊等待早療,或是由管理中心建議或轉介我們去離我們居住地比較近的早療機構。確定完成通報後,就可以到所在地公所申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費用補助,可以補助我們部分的療育費用。在這一步,就要特別留意我們準備的評估報告或診斷書是否符合申請標準,簡單來說,必須是教學醫院出具的證明,若是診斷書,要注意上面是否寫明「發展遲緩」上面兩個步驟可以參考社會局網頁 https://sab.tainan.gov.tw/News.aspx?n=21346&sms=19475可以考慮申請身心障礙手冊,是否能申請手冊必須要由醫師參考發展遲緩的嚴重程度來判定,若有意願,我們可以在看報告或後續返診時跟醫師詢問,又或是醫師會主動提起,確定可以申請的話,醫療院所通常會跟我們詳細解釋後續流程。身心障礙手冊是一種社會福利證明,讓我們可以申請一些福利和減免,而且在申請其他資源時多了一種佐證,不過,這是一種權利,是可以放棄申請的,畢竟每個人的考量不同,當中的利弊得失得各自考量看看。在此,提出幾個觀點協助爸爸媽媽們考量:首先,手冊不會是終身的,它有效期,也會因為孩子進步夠多而無法在申請(沒有達到障礙的標準了,好消息呢),所以不用擔心一輩子會被做上記號,可以想成是階段性的協助,若到期時我們有更多顧慮,也可以放棄申請,放棄申請後也可以反悔再申請;其二,手冊若不拿出來使用,不會有人知道我們有手冊,我在門診常跟家長解釋,我們寧可把孩子療育得很好,讓別人很驚訝這樣怎麼會有手冊,然後到期時不能再申請,也不要沒有申請手冊,但別人一相處就替我們擔心孩子是不是發展遲緩;最後,其實就醫過程就有可能影響商業保險權益,但身心障礙手冊是一定會影響保險的,這部分醫療人員雖然也覺得很不平,但商業保險畢竟是商業考量,也不是不能理解,雖然醫療端使不上力,但或許未來在眾多遊說之後政策能有助力。醫療資源雖然有些專門機構能提供早療的服務,但目前大部分的早療服務還是集中在大小醫療院所,因此,在確認發展遲緩後,我們要趕緊在相關醫療院所幫孩子的早療課程排隊,站在醫師的角度,因為看到每個家庭都在辛苦排隊,我會懇請爸爸媽媽每個項目在各級醫療院所各排一間就好(例如醫學中心一間、區域醫院一間、地區醫院一間、診所一間),尤其是自閉特質心理方面的療育。這是因為,自閉特質的療育資源非常少,每個家庭的負擔能力不一,讓每個家庭都有機會獲得療育機會是專業人員的一致盼望,如果每個家庭在每個院所都排隊的話,互相擠壓的結果,不但所有人都會排更久,醫療系統可能也會崩潰,另外,談到自閉療育,專業上也不建議同時接受兩組心理專業人員的治療,除非兩組人員能非常密切地溝通,否則雙頭馬車的療育就像家裡有兩組意見不同的大人在教小孩一樣,效果反而打折扣。學校教育資源關於孩子確定有發展遲緩的事,應該要讓幼兒園知道,幼兒園在跟我們蒐集相關證明文件後,會協助我們申請幼兒教育的特殊教育資源,而大部分的情況是,現在的幼兒園對孩子發展都很注意,他們會主動追蹤家庭就醫的狀況。學校的特殊教育資源是由教育單位認定,有時即使有醫療證明,也不一定能申請到,但至少若申請到,孩子就是多一個被幫忙的機會。另外跟爸爸媽媽說明的是,特殊教育資源雖然不是理想中的全面,但比方說有巡迴老師協助現場老師調整教育模式,就能讓學校處理孩子的狀況處理得更好,保持一個平衡的期待,在早療的路上比較不會懊惱心慌。為什麼發展評估這麼難排?要等這麼久?這個問題要回到我們對標準化發展評估的期待是什麼,作為醫師和家長,我們當然希望評估能夠詳盡,尤其考量不同發展遲緩容易合併發生的特性,會期待評估能夠盡量涵蓋所有面向,可以想見,這樣的評估一定非常耗費時間和專業人員的心力。隨著大眾對發展遲緩的了解越來越多,許多家庭都有警覺會將疑似發展遲緩的孩子帶到醫院做評估,然而因為醫院在成本和人力上的考量,沒有辦法提供這麼多時間的服務量,自然而然發展評估就必須要排隊排很久。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當然希望評估能夠一樣詳盡,但是如果排隊的孩子真的太多,醫院就只好被迫放寬評估的品質要求,如此一來反而無法回應最原始的期待,也就是詳盡真確地確認一個疑似發展遲緩的孩子是否發展遲緩,令人擔憂的是,現況其實正一點一滴往這個方向傾斜過去,可是排隊卻還是越排越長!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會聽到爸爸媽媽不解地詢問,為何排隊排了這麼久,評估的過程卻是這麼的急促,在此醫師還是要替專業人員及醫療機構爭取一些體諒,在這個大環境中有很多無奈,每一方也都希望事情能更加理想,這有待大家一起用智慧去權衡去努力,至少目前請爸爸媽媽給這個系統困境多一些理解和體諒,那麼至少現場大家的氣氛不會那麼緊繃,能在有限中平靜且盡全力地一起為孩子的未來努力。(2023/3/2版,持續更新中)為什麼不同院所提供的報告結果不同?診所和醫院提供的評估有什麼不同什麼是綜合報告書孩子要上國小了,為什麼學校催我要去醫院做評估?該怎麼做?確認發展遲緩會影響到孩子的保險權益嗎?李吉特醫師撰寫 
READ MORE
新聞到底是保護級還是輔導級?
孩子在這個世界上確實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接受到超齡的、不適切的訊息,但不管什麼訊息,若能被細心詮釋,那麼它就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意義        自從有了手機以後,每個家庭看電視的機會少了很多,若要挑一些電視節目給孩子看,很多爸媽在孩子懂事之後都會考慮讓孩子看看新聞,畢竟瞭解天下大事一直都是個挺不錯的理由。    不過,若有這樣子的習慣,最近爸爸媽媽應該都會遇到一個蠻困擾的事情,就是該怎麼跟孩子解說在香港發生的駭人聽聞的兇殺案。年紀越小的孩子,當然就理所當然地聽不懂。「什麼是分屍?」,如果我們就細心解釋「就跟媽媽煮飯把整隻雞切成一塊一塊一樣。」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啊?如果他們問「為什麼要分屍?」「為什麼要煮一煮?」呢?通常這個時候我們心念一轉一定會立刻打模糊仗,藉故轉台什麼的,可是家裡寶貝的記性還有電視台想要傳遞這個訊息的決心可不容我們這樣糊弄,馬上,十萬個為什麼立刻就來招呼我們。    說到這,爸爸媽媽腦海立刻都會閃現這個老問題:每逢發生社會大事,雖然新聞都是標註普通級,畫面確實也會有一些處理(處理得好不好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但傳達的內容怎麼看都不可能是普通級的啊?!當然也有爸爸媽媽覺得這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這世界就是這樣,遲早都要知道,擇期不如撞日就現在知道吧?更有人會舉例「名偵探柯南」天天都有人掛彩歸西,那到底是要怎麼分級?    事實上,節目該怎麼分級一直以來都是吵翻天的事情,到底是要用畫面分還是要用內容分、暗示算不算、分幾級、深夜撥出行不行,有太多意見紛歧,不過節目分級背後的道理倒是很淺白,如果說我們所吃的食物組成了我們的身體,因此要格外重視食安問題,那麼,我們的大腦透過「吃」這四面八方的資訊來形成觀點和看法,又怎麼能不去注意這些資訊的內涵呢?尤其,孩子的心智還沒成熟,學習能力又像強力海綿一般,面對這些容易激起情緒的內容可是會超高效給它吸收進去,再加上一知半解,就必然發生很多問題。    這問題頗為複雜,那在教養上該怎麼做比較好呢?首先,撇開上面提到的新聞和「名偵探柯南」的例子,現有的分級制度還是可以參考,爸爸媽媽也請照著思考和執行,畢竟現成已有人把關過,照著注意至少能迴避一部份的問題。下一步,最重要的一件事,還是爸爸媽媽們的主動參與,也就是家裡的寶貝們在看什麼節目,無論類型,我們最好都能了解一下,比最好更好的就是能陪著孩子一起觀賞。其實,孩子在這個世界上確實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接受到超齡的、不適切的訊息,但不管什麼訊息,若能被細心詮釋,那麼它就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意義。當我們有在孩子的身邊,用我們的語言重新解釋他們所看到的,用我們的態度來重新驗證事情的觀點,用我們開放的討論讓孩子不會因為一知半解而害怕或會錯意,那麼事物的不良影響就能減到最小,而意想不到的是,本來是讓人困擾的資訊,反而會成為親子拉近連結的好話題。    不過,現代父母都知道,陪伴孩子治百病,最難的還是抽出時間。給孩子看個電視,很多時候就是爸媽可以分神做家事、忙自己的事,但這背後潛藏的危機不可不知呢!而且,就像開頭所說,現代社會,電視根本就不是問題,相同的討論帶入手機上的一切都更放大、更多變數,但好消息是做法在觀念上是相同的:網路上的事物若有現成分級的就先注意先控管,沒有分級的要多了解,能陪孩子參與的就盡量參與直到你能放心,當然,最難的還是一樣,就是得認命,為了孩子我們只能犧牲自己的時間多了解他們陪陪他們,還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了。    唉,當爸媽真的很辛苦,不大容易,不是嗎?
READ MORE
聯絡我們
Contact